基隆市原鄉殼子弦樂團

基隆市原鄉殼子弦樂團 is a Chinese group. Having alot of group type in Facebook: close, open and secret and it is a CLOSED group. There are 28 participants in that group. So people rank it like a Tiny group. 599346690089121 is the identifier of this group with Facebook. Last update is on 2015-02-26 12:59:36.

不斷前進的殼子弦

傳統的的殼子弦一直都遊走在戲曲中。以椰子殼和一般木頭,純手工製作,沒有底座固定,所以左手四指只能在琴身的上半段,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做變化,也就是在二弦樂器的第一把位,或自彈自唱、或做戲曲伴奏。
每一支殼子弦只能用一個調性,若要換其他的調,就必須準備好幾支殼子弦。所以傳統的殼子弦在演奏方面,只能固定一個把位,很難有樂團組織、或演奏一般通俗歌曲。同樣的段落會重複好幾遍,隨時可以停下做結束。因為音調太高亢明亮,適合表現豪邁奔放的氣勢與情調,所以大都鎖在戲曲的範圍裡,因此歷來都缺少女性參加。
當原鄉文化協進會在做基隆客家族群的田野調查時,發現了羅時震老先生所做的殼子弦,有著清冽嘹亮的特色,但是由於純手工製作,音質缺乏圓潤感,所以當原鄉在推廣殼子弦的樂器研習時,就向坊間樂器行買了機器製作的殼子弦。但是數量不多,因此,當原鄉計畫成立殼子弦樂團時,就決定打造一支屬於基隆原鄉的殼子弦,也獲得了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的補助。
我們一方面向樂器店訂做漆上藍色的基隆琴,一方面設計愛琴袋,綴上海浪般的白色蕾絲,並且特地邀請基隆名畫家馬水城老師,和我們的廖美珠夥伴在琴袋上畫上基隆的市鳥老鷹,每一隻老鷹體態都不相同。同時還請了基隆名書法家蔣夢龍老師寫了基隆八景的詩,由其弟子王玉華老師用隸書書寫在琴袋上。整個琴袋和殼子弦,都充滿了屬於基隆濃濃的海洋色彩。
但是,藍色的基隆琴,仍是以椰子殼做成音箱,音色脫不了粗曠的本質,加上當時聘請的二胡老師不了解推廣殼子弦的用意,仍在戲曲裡打轉,所培養的社區人才也無法展現出表演藝術的質感,因此,原鄉就在中正區另外組織了中正樂齡殼子弦樂團,招收社區女眾加入,並且聘請了對殼子弦有深切情感的新竹二胡名師許詩贏老師前來指導,也漸漸的改用了現代化的銅軸殼子弦樂器。
銅軸殼子弦比木軸殼子弦不易受到天氣熱漲冷縮的影響,容易調音,加上音箱是木頭刻成,質地較婉約細緻。而且銅軸的琴身重,又有銅座可以固定底部,只要一支,就能演奏C調、D調、A調、G調等不同的通俗歌曲,讓殼子弦可以隨時變換曲風,隨時都可演奏一般民眾耳熟能詳的歌謠,與更多的民眾產生共鳴、互動,達到殼子弦在生活美學中,另一股音樂藝術所陶冶的樂趣。
但是,不論殼子弦樂器本身如何轉變,不變的還是原鄉最堅持的本質。因為殼子弦樂團的發展初衷,是來自客家農村在農暇之餘的夜晚,左鄰右舍聚在大禾堂(曬穀的廣場),一邊拉著自己製作的殼子弦,一邊唱著山歌,那種自然凝聚的鄰里情感。因此,只要是參加原鄉學習殼子弦的的成員,都必須有一顆充滿熱情、能夠互相幫助的心。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要像殼子弦一樣,永遠保持著純樸而踏實的本質。
http://sixstar.moc.gov.tw/blog/junjon/myBlogArticleAction.do?method=doListArticleByPk&articleId=49489